10月9日,四川大學范振鑫教授應何苗團隊邀請來我所做題為《獼猴衰老過程中免疫和凝血功能的變化及與人類的比較研究》的報告。范教授2014年畢業于四川大學,博士期間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進行為期3年的訪問學習。研究領域為動物保護遺傳和種群基因組,目前研究重點是獼猴的適應性進化以及它們在生物醫學的應用。

報告中范教授介紹,獼猴動物是行為學、進化生物學和醫學研究中使用最廣泛的非人靈長目動物,因與人類相似性,獼猴動物也被選用為重要的醫學模式動物。在已發表的研究成果中,明確了年齡對機體的影響及衰老的機制。

研究發現,衰老受到壓力響應、營養感受基因的調節,如:IGF -1 1 、 DAF - 16 、 FOXO3A 、 TOR 、AMPASE基因,在各種對恒河猴基因表達的影響的因素中,年齡有最顯著的影響。同時,范教授在研究中獲得的信息:人類表現出隨年齡增長凝血能力越強,這與我所林方昭團隊的凝血功能檢測課題產生了學科聯系。在GO 和KEGG 中凝血相關聯的通路中分布著大量的Age-related DEGs 和DMRs,分子層面表明老年獼猴的凝血能力在增強,同時其免疫能力也隨之出現適應性的變化;而林方昭團隊主要是在蛋白層面研究凝血功能的機制。
通過范教授的報告及雙方交流討論,帶給我們新的啟示:從不同層面研究凝血功能的可能。在將來的研究中,雙方能多交流探討,獲得更多信息并運用在實際的課題研究中。隨后,范教授團隊已與李常青教授與林方昭教授團隊達成了合作共識,將在靈長類凝血功能方向和人類凝血疾病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方向進行更深入的合作。
通過范教授的報告及雙方交流討論,帶給我們新的啟示:從不同層面研究凝血功能的可能。在將來的研究中,雙方能多交流探討,獲得更多信息并運用在實際的課題研究中。隨后,范教授團隊已與李常青教授與林方昭教授團隊達成了合作共識,將在靈長類凝血功能方向和人類凝血疾病的生物信息學分析方向進行更深入的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