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歡迎您來到中國醫學科學院輸血研究所!

戰略,切不可被當前利益淹沒

發布時間:2015-03-11 【字號: 瀏覽次數:

          “戰略”開始變得不太吃香了,在民意通過輿論越來越有能力影響國家決策的今天,當前利益受到更多重視和突出。對外領域的這一變化尤其明顯?;蛟S很難對此做絕對的價值判斷,這是中國當前的現實。

        中國是大國,中國的變化在牽動世界。那些從中國崛起中受益或自認為“受損”的國家,都在制定、執行自己的對華戰略。當然它們有的能把對華戰略搞得完整些,有的也受制于國內輿論和政府頻繁更替的牽制,戰略被沖得七零八落。

  戰略是什么?它就是為實現重大或全局性目標配置、調動各種力量和資源的計劃和原則。一個國家有戰略,顯然比沒有戰略要好。然而戰略都是長效的,不像“戰術”那樣直觀,立竿見影。在民意活躍的時代,戰略的實施環境總是要打一定折扣。

  實施戰略的前提是要有一定的耐心,但民意的耐心度從來就不高。這是很自然的事。民意往往是個人意愿的簡單集合,它有著相當的樸素性。對老百姓來說,吃到嘴里的肉才是真的,碗里的都不一定是自己的,更何況鍋里的,掛在墻上的。

  但又說回來,中國長期由中共執政,制定戰略的政治條件依然要比幾年一換執政黨的那些國家好得多。不少國家在關鍵外交方向上幾乎被極端輿論指揮,一旦遇到對外沖突,政府缺少制定戰略的基本空間。

  中國的問題是國家利益面十分寬大,在不同方向上需要不同戰略,但在全局中,這些戰略又顯出了局部性,或者有了不同的戰略分層。中國的最大戰略是實現民族偉大復興,在這樣的高度上,次級戰略就需要彼此協調,把握各自的節奏。一個有雄心的大國大概只能這樣做。

  然而戰略規劃如果不被現實淹沒,就需要有調動、配置資源的權威力量。輿論轟轟烈烈,但它如果能同戰略實施形成默契關系,而非對立關系,最符合中國的利益。

  中國社會應當在多元化時代保持兩個重要共識。第一是,要承認戰略對國家的重要性,尤其在對外領域,實現各種利益有輕重緩急,中國需要有進有退,我們不可能同時在所有方向上追求強勢。

  第二是,對外戰略有很高的外交專業性,在總體透明的基礎上,它的制定和實施應當交給專業團隊,并由國家最高決策層掌握。中國需要在多元化時代處理好外交民主和國家戰略強有力實施的關系。

  需要在此提出的是,國家權力機構和外交當局也要對實施戰略更有信心,理性對待輿論的各種聲音。民意有短視的一面,但民意決非對戰略一竅不通。只要政府的策略真正有利于人民的長遠利益,政府的堅持就最終能夠得到公眾的理解。

  官方既要認真傾聽,也要對各種爭議有一定的承受力。官方不能把獲得輿論掌聲作為制定政策的主要考慮,中國今后的大多數戰略都會遭遇一些不理解、嘲弄甚至部分人的激烈反對聲。某項戰略被一致擁護的時代已經過去了。

  中國媒體雖然越來越熱衷批評,但中國的戰略運行環境仍是全球比較好的。堅持對戰略全局的維護,并讓民眾不斷看到走戰略路線的好處,國家就會逐步建立起多元化時代的良性循環,避免走向很多國家的戰術偏執,甚至變成一盤散沙。

  中國的最終成功一定首先是戰略運籌的結果。我們每個人都生活在國家與外部的戰略互動中,盡管我們有時會全然不知。國家的戰略成敗都會到頭來深刻影響甚至轉化成我們的個人境遇。(轉載自環球網)

上一篇:第一頁 下一篇:海南三亞越冬幾多情
?
69久久久久9999